close
聆聽疼痛:為痛苦尋找話語、慈悲與寬慰
商品網址: https://tw.partner.buy.yahoo.com:443/gd/buy?mcode=MV9VYkFzWU9rQUU3TjYwNkN6cTBpSTE5dEIzenJpSTdkVVR6bENRSXlkb0NFPQ==&url=https://tw.buy.yahoo.com/gdsale/gdsale.asp?gdid=5319416
商品訊息功能:
- 作者: 大衛.畢羅David Biro
- 譯者: 彭榮邦
- 出版社: 木馬文化
- 出版日: 2014 年 7 月 30 日
商品訊息描述
:
逢甲住宿八人房
內容簡介:
疼痛的時候,我們都是寂寞的。
聽疼痛說話,賦予它意義,為體內巨大無聲的戰場,找一個療癒的出口。
語言與疼痛就像電磁的南北極,以最極端的方式存在而互不相涉。疼痛是如此真實地影響我們的生活,但因其強烈的「內向性」,讓我們往往找不到合適的話語形容、分享,從而陷入孤絕的處境。然而即使如此,史上諸多偉大的文學藝術心靈,甚或是平凡如你我的真實臨床病患,企圖碰觸、面對、克服這個令人難堪又無力的狀態者,卻不在少數。我們究竟是基於什麼理由和動機,勢必挑戰這場巨大又無聲的內在戰爭?且看疼痛如何表述、如何作用,如何在隱喻中偷渡,當我們願意聆聽,運用創造力和想像力回應來自身心的吶喊,話語的力量便能連結整個世界,讓我們從孤獨中突圍,在痛中分享、終而療癒。
本書作者以切身疼痛經驗,檢視吳爾芙、喬伊斯、狄金生、傑克?倫敦等文學作品中的疼痛篇章,試圖探討疼痛的本質;同時列舉維根斯坦、梅洛龐蒂與古德曼等哲學家,如何從語言實踐的私人性與公共面著手,進行精彩的辯證;至於藝術家芙烈達卡蘿和孟克等藝術家,則透過畫布傳達無法言說的劇烈痛楚。當然其中最重要的,是真實如你我的普通病患,竟也藉由語言中的隱喻、偏移和聯想,來表述各種疼痛經驗。因此他發現,為了面臨疼痛時「有話可說」,人類發展出特定語言策略(隱喻)來指認、回應、轉譯這個對象,藉此建立人我連結,創造出與世界的「同在感」,從而緩解獨自受苦的寂寞,得到一種能寬慰我們的治療良方。
過去中西方的醫療文獻中,從來不乏疼痛主題的研究,但由一位同時受過醫療訓練與文學素養的作家,以切身疼痛經驗析理說情,更為疼痛的話語研究作出貢獻。本書以洋溢著勇氣與慈悲的文字,為你我勢必無法逃離的生命磨難,尋求出口及希望,不啻為一次彌足珍貴的嘗試。
【本書特色】
痛該怎麼說?不論您是否正在經驗疼痛,都該讀一讀這本書!
或許您本人或身旁的親友,曾經或此刻,正承受著疼痛的煎熬。從演化觀點來說,疼痛是人類基本的生存機制,我們藉由疼痛警訊來保護生命、維持生存。然而弔詭的是,雖然我們不可避免會經歷各式疼痛,但其實並不了解它,這種內在的經驗無法言傳。當疼痛來襲,我們只能握拳咬牙,束手無策地等待一波波的折磨過去。
疼痛當然是一種生理現象,然而,當它發作時語言的派不上用場,無疑加劇了疼痛的威力。當我們無法精準地對醫生描述,也無法與親密伴侶分享這麼實質的苦難,那種孤單或不被理解就彷彿被拒於世間之外,只能任由巨大痛感吞噬自我及所有感知,只餘下疼痛本身。幸運的是,我們得以在書中見識到偉大的文學藝術哲學思想家們,是如何運用巧妙貼切的隱喻話語和論證,將這種經驗傳達出去,從中,我們也能學到這類溝通的可能性,讓話語成為一帖具體而有效的良藥。
我們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各種疼痛,但是透過文藝作品的語彙,以及真實臨床受苦者的描述,由身兼醫生與病人的作者來探討疼痛的多元本質,則是令人動容的閱讀體驗。當我們傾聽疼痛並努力說出來,你會發現:藉由與周遭的交流,痛楚在無形中被轉移、分擔了!語言讓我們走出黑暗,重新找回與世界的連結,意識到原來我們並不孤單;同時也讓我們更有信心,這場永無止境的「內在戰爭」終將平息,苦痛都會過去,黑暗的盡頭定然有等待已久的曙光。
本書作者說:「疼痛這個永恆的生命磨難,給了我們一個非比尋常的機會。它促使我們在極端的時刻,以極端的方式回應和表達出我們自己。」是的,這是一本關於疼痛,關於身體,關於自己的書。下一次當疼痛再度發動攻勢,我們終將理解它的意義,找到話語,終結孤單。
【名家推薦】
◎詹廖明義,台中大里仁愛醫院總顧問暨疼痛科主治醫師/台灣疼痛治療網建構者
◎王浩威,精神科醫師作家
◎周志建,敘事治療心理諮商師
◎熊秉荃,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
「從「不可說」到「可說」,故事開啟了我的病痛經驗。痛,像一個探照燈,讓我重新照見自己──這是一個多麼痛的領悟啊!如今回頭凝視,我不禁懷疑,是我治療了「坐骨神經痛」,還是「坐骨神經痛」治療了我?這本「聆聽疼痛」的好書恰好是我自身經驗的寫照,寫得既真實又貼切,真心推薦給「痛」過的你。」
──周志建(心理諮逢甲夜市 住宿商博士/敘事私塾主持人/故事療癒暢銷書作者)
「本書闡釋當可供描述的日常語言力有未逮時,承受疼痛的人或許能利用隱喻的方式,來表達並療瘉自身的痛苦和寂寞──這是你無法在藥局取得的止痛良方。」
──《出版人週刊》
「畢羅為醫師和病患間一直存在的鴻溝架起橋樑。本書對醫療專業人員、心理醫師,以及承受長期或極度疼痛的人都有莫大助益。它幫助病患向醫師陳述所經歷的苦痛,從而獲得鼓勵和啟發。」
──《圖書館週刊》
「旁新竹坐骨神經痛徵博引、雄辯滔滔且極富企圖的一本書。書中論點迴盪疼痛與死亡的共通必然性,也反映出人類生命與話語的無限延伸的個性。」
──《華盛頓郵報》
「每一個精心挑選的案例,都幫助我們發現作者苦心尋覓的奇思妙語。透過親身經歷,畢羅創造了描繪疼痛的巨大圖像,敏銳解讀各種受苦者的身心經驗,不但他超越了單純的事件敘述,更轉化了讀者理解疼痛的方式。畢羅是真正的天才。」
──《美國醫療協會期刊》
「這本充滿熱情與希望的著作,為疼痛和隱喻賦予豐富的哲學和文學意涵。書中引述令人信服的真實臨床案例故事,更展現偉大文藝作品中的體悟與洞見,值得高度讚賞。」
──PsycCritiques,美國心理協會序跋:
作為一個臨床心理工作者,我深知聆聽的困難。
有些人對於心理治療不瞭解,以平常的「聊天」來想像晤談室中的談話,不免覺得「聽人說話」還能謀生,真是個輕鬆的好差事。的確,對於臨床心理工作者而言,「聽人說話」是最基本的訓練,同時也是最核心的工作;然而,以「聊天」來想像心理治療中的談話,除了是對心理治療的誤解,也是對「聆聽」在苦難療癒過程中的根本性,沒有足夠清楚的認識。
我們平常與人聊天,往往「說」多過於「聽」,即使說,也不往心裡去,多屬於「閒談」,總是說些無關緊要的事情,聊聊明星八卦,談談別人家的閒事,不太會觸及自己真正的狀態。況且,「說多過於聽」只是其一,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聽的方式。我們平常聽人說話,總是「繞著自己打轉」:別人說的話引起我們興趣了,我們就豎起耳朵聽,甚至還急著插話;別人說的事情讓我們想起自己的類似經驗,我們就覺得心有戚戚焉,以為「懂得」對方的處境。然而仔細想想,我們自以為是的「懂得」,其實取決於對方的經驗與我們相似的程度。換句話說,在聽人說話時,我們總是以「自己」為尺度來丈量別人的經驗;與自己的經驗相似的,我們就「懂得」,與自己的經驗相去太遠的,我們就覺得「不懂」,甚至覺得荒謬不合理。平常的聊天或許不打緊,但如果對方正在經受著身心的痛楚,這種「以我為準」的聽話方式,往往會讓受苦者在既有的苦痛之外,還得感受某種「不被看見」的煎熬。
真正的聆聽──聽到對方的獨特性,而不是相似性──是困難的,特別是面對正在受苦的人。快樂有一種外向的特性,可以發散生命的歡愉,傳染給身旁的人。痛苦就不一樣了,不管是身體的疼痛還是心理的傷痛,都是內向、深切屬於自己的。因此,一個受苦的人,他的存在就像是黑洞、一個內向的漩渦,不僅自己身陷幽暗,也讓周遭的人感受到一種惘惘的威脅,怕被捲入其中。因此,在受苦的人身邊,單單陪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雖然對方的痛苦召喚著我們必須有所作為,但我們不僅必須面對自己的無力感(他/她到底是怎麼了?我該怎麼做才能讓他/她覺得好過一點?),也必須面對眼前可能將我們捲入其中的未知黑暗(他/她接下來會怎麼樣?我可以這樣陪他/她多久?)。
受苦經驗的內向性和屬己性──這痛苦是我的,除了我自己,沒有人能夠代為領受──讓受苦者從原本「活在世界裡」的投入狀態,轉而遁入一個旁人無從參與的內在荒原。身旁的人或許近在咫尺,但對受苦者來說,那是隔著高牆的兩個世界。因此,面對眼前受苦的人,聆聽的最根本意涵或許並不在於他/她說了什麼,或是我們聽到了什麼,而是一種堅持不放棄的面容相對(我在這裡,我看見你/妳了,我願意聽你/妳說話)。
這種在苦難之前「堅持不放棄的面容相對」,是聆聽受苦者話語的倫理基礎,也應當是各種醫療作為的本心,然而令人不禁嘆息的是,它卻屬於現代醫學中正在快速失落的人文精神。西方醫學在當代所取得的快速進展,與技術性思維的主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藉由把研究與臨床工作的焦點,從無法明確界定的照護工作(care),轉移到可以明確觀察、測量、界定的疾病及其治療(cure),西方醫學得以在短時間內脫胎換骨,成為一個綿密結合產官學網路的龐大體系。不僅如此,近幾十年來以管理思維為主導的醫療體系改造,更是讓各種成效指標成為左右臨床醫療判斷及作為的重要依據。在目前普遍由技術思維與管理思維主導的醫療現場,病人的「人」弔詭地成了配角,而「病」反而竄升為主角。更讓人擔憂的是,這種反客為主的醫療思維,也逐漸左右了一般人在面對病痛時(不管是自己還是他人的病痛)的思維與態度。
大衛?畢羅醫師對「疼痛」的重新思考,一方面當然是個人際遇,但從某個角度來看,它也是現代醫學在走入極端之後的深刻反省。作為一個科班出身的醫師,「疼痛」雖然原本就是他關切的議題,但也就僅止於此,沒有更多的體認與思考。然而,在他三十一歲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的那一年,他卻得到一種罕見的血液疾病,只有透過骨髓移植才能延續生命。他原本還打算趁機進行客觀研究,但治療過程中的錐心之痛卻讓他不得不放下如此天真的設想。不過,在疼痛造就的孤絕無言中,他也深刻地體會到,把「疼痛」視為單純的生理現象,是現代醫學對「疼痛」這個人類普遍經驗的錯誤認識。這麼偏狹的視野,讓當代醫學看不見、因此也漠視位於疼痛經驗核心的倫理面向,以為只要止痛劑就可以處理、緩解疼痛的苦楚。
從醫師成為病人的意外之旅,讓大衛?畢羅醫師得以親身經歷疼痛所造就的倫理危機,而他對文學的喜好與造詣,更讓他對語言如何得以寬慰疼痛之苦,有極為精闢的認識與闡述。疼痛為什麼需要聆聽?首先,聆聽意味著有人看見了受苦者,而且在疼痛豎起的高牆之前堅持不放棄,正如前述,聆聽是一種對倫理危機的回應。然而更重要的是,聆聽是一種邀請,語言的邀請,邀請受苦者把原本難以表述、無言的痛苦,藉由文字的創造力量,化為可感、鮮活的隱喻。而且最奇妙的是,由於語言的公共性,它所造化生成的隱喻世界,讓原本私人的疼痛經驗,有了與他人交流的可能性:疼痛所造就的人我隔閡,就在疼痛語言的創生與聆聽中被超越了。
在實証醫學當道的今日,大衛?畢羅醫師對疼痛經驗的倫理性及語言的關注,可以說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回歸,讓疼痛不再被狹隘地視為生理現象,而是還原到人的受苦經驗,以及在苦難中被他人療癒(而非治癒)的可能。這與近十年來醫學界重新關注「醫療人文」(medical humanities)的努力不謀而合。對我來說,翻譯這本書是一個苦樂參半的經驗。苦的部分是翻譯語言的掌握,這本書引用了大量的文學作品,不管是詩還是小說,在翻譯上都必須精確掌握語言的轉譯,才能夠把原文的韻味傳遞給讀者。樂的部分則是在翻譯過程中所帶來的思維啟發,以及讀者可能藉由閱讀本書所獲得的收獲。
感謝木馬文化願意出版這本難能可貴的好書,翻譯已成,僅把此書獻給所有在疼痛中受苦的人。
──本書譯者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彭榮邦目錄:
【目錄】
譯者序──彭榮邦
前言
第一部份:危機
第一章、典型的私人經驗
第二章、疼痛的難以捉摸
第三章、疼痛的公共面向
第四章、人的無盡細語
第二部分:解決方案
第五章、隱喻與創造世界
第六章、武器
第七章、文學的肇因
第八章、鏡子
第九章、X光
後記
商品訊息簡述
:
- 作者: 大衛.畢羅David Biro
- 譯者: 彭榮邦
- 出版社: 木馬文化
- I S B N : 9789865829650
- 頁數: 320
- 規格: 14.8cm×21cm
- 裝別: 平裝
- 印刷: 單色
- 出版日期: 2014 年 07 月 30 日
聆聽疼痛:為痛苦尋找話語、慈悲與寬慰
商品網址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